船舶配套產業是船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船舶工業綜合競爭力。船舶配套產業涉及面廣、產品種類多,其中船用設備價值量最大,占全船總成本的40%-60%,是船舶配套產業發展的核心。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成為世界造船大國,我國船舶配套產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產業體系不斷完善,重點船用設備研制取得突破,產業規模大幅提升,本土船用設備裝船能力不斷提高。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制造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主要船用設備基本立足國內,是造船強國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船舶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船用設備發展滯后問題更為突出,已成為制約造船強國建設的主要瓶頸。突出表現在,船用設備產業鏈不完善,研發能力亟待全面加強,本土品牌產品競爭力薄弱,系統集成和打包供貨能力不足,缺乏規模實力雄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強企業。實現造船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加快提高船用設備研制與服務能力,全面突破船舶配套產業發展瓶頸。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建設造船強國的關鍵時期,也是船舶配套產業發展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盡快提升我國船用設備配套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航運和船舶制造的需求,支撐造船強國建設,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建設世界造船強國的目標,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以推動船舶配套產業鏈和價值鏈雙升級為主線,實施“五大工程”,做強優勢產品,改善薄弱環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專業化船舶配套企業和系統集成供應商,全面提升我國船用設備核心發展能力,做大做強我國船舶配套產業。
(二)基本原則
“十三五”期間我國船舶配套產業要按照“分類施策、創新驅動、系統推進、軍民融合、開放合作”原則逐步推進。
分類施策:船用設備各類產品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差異大,對于采用專利技術生產或技術水平低的產品,以提升創新能力為重點;對已經實現產品研制,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產品,以產品系列化、提升質量品牌市場認可度和品牌價值為重點;對已突破關鍵技術,但裝船率低的產品,以全面掌握設計制造技術、豐富產品型號、推動產品示范應用為重點,大幅提升我國本土化船用設備裝船率。
創新驅動: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引導船舶配套企業及相關科研院所加強原始創新,強化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完善創新體系,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產學研用聯合創新和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促進重點船用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發展,加大滿足國際新公約新規范新標準產品的創新力度。
系統推進:全面掌握核心設備設計制造技術,提升產品可靠性和市場競爭力。圍繞核心設備逐步具備提供解決方案能力,實現系統集成、打包供貨;推進整機產品與關重件協同發展,以整機產品帶動關重件發展,使整機產品成為關重件研發應用的平臺,從而帶動產業鏈的完善和提升。
軍民融合:大力發展軍民兩用船用設備及技術,加強船舶配套領域軍民資源共享,在研發、設計、制造、服務等方面全面推進軍民融合,打造良性互動的軍民融合發展體系,促進高新技術軍民雙向轉化、應用以及產業化,帶動軍、民船配套核心能力的同步提升。
開放合作:加大“引進來”“走出去”的開放力度,通過合資合作、引進專利技術、并購專業化公司、實施創新等多種形式,提升船舶配套薄弱領域的研發制造能力。充分利用我國機械、電子等行業的發展成果,支持相關企業發展船舶配套產品。加強重點船用設備研發和售后服務領域與國外企業多種形式的合資合作,提高我國船舶配套產業在國際產業鏈條中的價值增值能力。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船用設備研發、設計制造和服務體系,關鍵船用設備設計制造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的核心技術,主要產品型譜完善,擁有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龍頭企業規?;瘜I化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實力的船用設備系統集成供應商;配套能力顯著提升,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以上,高技術船舶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60%以上,船用設備關鍵零部件本土配套率達到80%,成為世界主要船用設備制造大國。
爭取到2025年我國建成較為完善的船用設備研發、設計制造和服務體系,船舶配套能力全面提升,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5%以上,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大幅提升,成為世界主要船用設備制造強國。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針對目前基本依靠引進技術或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弱的船用低速機、燃氣輪機、噴水推進裝置及油船貨油區域相關設備,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開展重點產品典型樣機研制,攻克一批對產品技術水平具有重大影響的關鍵共性技術,掌握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征的先進設計制造技術,形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滿足市場需求的重大產品,大幅提升我國船舶配套產業的創新能力。